王禹,男,蒙古族,1990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2019年博士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同年以教授留校,加入我院动物基因组大数据团队。目前,获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支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
扎根杨凌,传承西农精神
2008年,懵懂无知的自己怀着激动忐忑的心情,来到了杨凌这个梦想起航的地方。26个小时的火车站票让我刻骨铭心,第一体会到了背井离乡的艰辛。十四个年头转瞬而过,在这里我找寻到了对知识的热爱,对科学的敬仰。本硕博十一年的学习生活,让我深刻体会老一辈西农人在条件艰苦的杨凌小镇,呕心沥血、默默耕耘、继往开来,为推进旱区农业现代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为推动西北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时刻感召着我。因此,在面临很多的就业选择时,我毅然的选择留在西农,为西农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做好西农精神的传承人。
科研创新,面向国家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但我国反刍家畜产品和种质严重依赖进口,奶牛核心种质对外依存度到达70%,存在卡脖子风险。我主要致力于以反刍家畜及其近缘物种为研究对象,围绕挖掘反刍家畜及其近缘物种遗传资源,构建系统性鉴定反刍家畜重要经济性状和环境适应性的主效自然变异位点并解析关键位点精确调控机制技术体系;开发可应用于反刍家畜基因编辑育种的关键靶位点,促进基因编辑育种在反刍家畜上应用。如2019年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反刍动物多组学数据,阐明角这一性状的起源进化遗传基础。从遗传学角度首次提出反刍动物的角具有相同的细胞起源—头部神经脊干细胞,为无角牛、羊的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关键靶基因,相关研究以研究长文发表在 science 杂志。研究获评2019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20年度“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目前获批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生物重要性状形成与环境适应性基础研究 ”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农业生物设计育种原始创新),促进我国反刍家畜基因编辑育种的科技自主创新。
立德树人,践行师者本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为一名教师,要有渊博知识,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做学生求学路上的引路人。身为一名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做学生为人为学的楷模。“立德树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我们的灵魂和使命。目前在教学方面承担本科生《动物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以及研究生《动物基因组学》课程,担任动科2001班班主任。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深感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不足,因此要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自身道德情操,提高知识水平,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为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而不懈奋斗。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跑步,遇到更好的自己
毛主席说过,“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无体,无德智也。”也就是说,支撑智识,躬行道德的载体是人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定要锻炼好身体。我的一个锻炼方式就是跑步,用最平凡的方式,抵达最伟大的目标。跑步磨练肉体,坚强心志!博士期间,每天五公里,每个月一次半马。连续七年参加杨凌马拉松,获得杨凌马拉松终身运动员称号。跑步时没有别的,只有你、路和你的思绪。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不在于起初能跑多快,而在于能否坚持到最后。只要坚持下去,无论跑步还是人生,都没有所谓的失败。
【寄语】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