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向我校发来贺信,祝贺我校动物科技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毕谊从4.5万名国家奖学金获奖研究生中脱颖而出,荣登《人民日报》100名2021-2022学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
为充分发挥国家奖学金政策的育人功能,广泛传播优秀学生代表事迹,引导广大学生以榜样为镜,向榜样看齐,让我们走进毕谊,一起感受她的青春奋斗事迹。
“我与科研的初碰撞”
五年前,怀着对大学生活无限的期待与渴望,毕谊来到西农,在这里开始书写属于她的青春华章。
科研的秒思,来源于生活的发现。大一的一次社会实践,毕谊去商洛市山阳县宽坪镇一座村子,发现当地畜牧业已由自给或半自给生产向商品生产转变,每年出栏的商品牛、猪、羊的只数都在增加,畜牧业产值也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中逐年增加,但在养殖中农民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次社会实践的所见所闻,促使她开始构思自己所学专业能为农民带来什么,如何才能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开始种下科研路上奇思妙想的种子。
毕谊在大二就参加了科创项目,进入实验室参与师兄师姐的实验课题,学习相关基础知识。正是在这里,她受到良好科研氛围的熏陶,发现了自己的热爱,也在这里结识了她的研究生导师蓝贤勇教授。在蓝贤勇教授的指导帮助下,她开始主持人生中第一项大学生省级科创项目,并最终以优秀结题,这段科研经历让她发现并体验了动物科技专业领域的博大精深。
正是因为热爱,才不断激励着她在科研的路上一路攀登。课程压力大,实验没思路、文章写不下去……和大家一样,毕谊也经常碰到各种难题,但她总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去面对。
“推翻重来、询问导师、请教师兄师姐,我想正是因为热爱,才能给我无限动力去做下去,在科研困难面前一次次勇敢面对。”毕谊说。
泡一整天图书馆、早出晚归、熬夜做科研……这些都是她大学生活的常态,只为求得学习上新突破、新成绩。这样一次次的坚持中,毕谊的科研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也取得了累累硕果。在本科期间她以第一作者及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sci论文7篇,中文学术论文2篇,以第二发明人身份获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件。
续写与西农的故事
大四时,毕谊优异的成绩保送本校研究生,继续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领域探索、求知……
本科期间的良好科研学习习惯,帮助毕谊更好地适应了研究生生活。她潜心专研,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寻找新的突破。寝室、教室和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生活,让她可以静下心来潜心搞科研。
初入研究生阶段,她深知需要围绕自己的课题展开更深入的学习,提升科研思维。她认真上好每一堂专业课,经常研读论文至凌晨,通过文献阅读将所学知识不断巩固,坚持做好每一次实验记录的变化,整理笔记,参与师兄师姐的实验课题,学习更多的实验技术,不断的思想碰撞中获得新的科研灵感。
面对研究生学习生活,毕谊一开始内心也是惧怕的,虽然本科期间有一定科研训练,但是研究生科研要求更高,她害怕不会取得新的突破。但蓝贤勇教授一直耐心地鼓励她、帮助她。“你要想清楚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蓝教授经常对毕谊说朝乾夕惕、功不唐捐。这句话也让毕谊目标更坚定,规划更明确。
第一作者及并列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中文学术论文1篇;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连续两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专业一等奖学金、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
毕谊也在不断分享着自己的科研经历,发光发热。她报名参加志愿者,作为分享者参加第九届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经验分享会,参与本科生《创新训练》课程助研活动,协助实验室本科生申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一项,不断吸引更多志同道合者一起创新、投入科研。
一份热爱、一份坚持,让毕谊在科研路上披荆斩棘,向着科学的高峰一路高歌。
做三农事业的耕耘者
在西农近六年的学习生活经历,让“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在毕谊心中深深扎根。
“我从不后悔选择农业,将来也会不断通过科研助力三农发展,选择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学术进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非上下求索不能得。目前,毕谊正在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进行硕士联合培养,研究方向为生物钟调控机制,感受不同的科研氛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研学术水平。
在异国他乡,毕谊克服着远离祖国、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不畅等问题,潜心科研,不断提升自我。遇到不会的难题,她也经常发消息咨询蓝贤勇教授,并总是能很快得到回复,激励着他克服科研路上的重重阻碍。
下一步,毕谊计划读博,在三农事业领域继续深耕,坚定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学术进步的人生目标。
“回首往昔,西农教我良多,令我获益匪浅。大国崛起,根基在农。在农业地位日渐提升的今天,身为西农学子、畜牧业传承人,我将坚守三农记初心,勇担强农兴农使命。”毕谊表示。